近日,2023全球6G技術大會在南京召開,大會圍繞了包括網絡架構與內生安全在內的四個議題展開。6G作為通感融合網絡,能夠實現全場景的萬物互聯,這個特性這對6G網絡安全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。因此,在6G發展的賽道上,網絡安全問題不容忽視。
6G通信安全挑戰
業內人士認為,6G網絡是通感融合網絡,這就意味著其既是通信網絡,也是感知網絡,也正因為此,6G針對2C場景和垂直行業2B場景發力,能夠在5G的基礎上更加滿足大眾沉浸式需求和行業應用。但也由此生出了海量連接設備和傳輸數據量,為實現通信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。
首先,協議安全是6G面臨的一大挑戰。6G協議有助于實現更高效、更快速和更智能的通信,但協議的復雜性和安全性可能帶來風險,例如安全協議不穩定。
其次,隱私和數據保護問題。6G通信將使物聯網和智能城市等應用更廣泛且更普及,面臨更高精度的位置跟蹤和數據泄露等風險。
最后,6G通信的安全性挑戰還包括虛擬網絡安全、物理層安全和網絡攻擊的應對等問題,這些都需要新的安全技術和解決方案來保證6G通信的安全和可靠性。
運營商助力6G安全發展
在過去一年中,業內對6G的認識從需求與愿景階段跨越到架構與關鍵技術階段,6G藍圖逐漸清晰。在6G網絡的研發和建設中,國內運營商大力推進相關網絡安全的發展。
據了解,運營商積極開展針對各種網絡攻擊的安全威脅分析和風險評估,提前布局安全架構,以確保網絡安全的可控性。比如早在2021年,中國電信就聯合華為等34家單位參與的IMT-2030(6G)網絡技術組正式發布《6G網絡架構愿景與關鍵技術展望》白皮書,前瞻性地提出了6G網絡需要建設“主動免疫、彈性自治、虛擬共生、泛在協同”的安全內生防護體系。其中,要通過量子密鑰、無線物理層密鑰等增強的密碼技術,為6G安全提供更強大的安全保證。
用戶是網絡安全的一個薄弱點,無論是中國電信,還是中國移動或者中國聯通,都積極與政府、科研機構等組織進行合作,共同推進6G技術的研發,實現6G網絡快速、良好、可靠的全球部署和應用。
此外,運營商還將保障5G網絡和6G網絡互聯互通的可靠性和穩定性,對未來6G網絡應用場景中安全和隱私問題進行提前的預警和防范。
仍需構建6G內生安全可信體系
內生安全理論解決了網絡安全無法量化設計、不能量化評估的世界性難題,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也指出,我國6G研究應繼續保持在內生安全、多模態網絡等技術上的優勢,構建6G內生安全可信體系。當前6G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,對6G相關參與方而言,構建6G內生安全可信體系,可以著重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:
首先,要注重技術創新。6G必須借鑒最先進的技術,包括區塊鏈、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,以建立可防御性的安全體系。例如利用機器學習、信任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,快速識別病毒入侵、非法訪問等危害,保證6G通信的安全性。
其次,要注重安全管理。各項技術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來保障其穩定性和安全性,包括策略、規則和監管措施等,從而確保運行環境的安全。
最后,要注重標準體系。通過各項標準化的制定和強制執行,推動6G安全建設的發展和規范化。同時,要加強國際合作,共同應對網絡安全挑戰,建立6G的安全保障體系。